褙子
襦裙
圆领袍
直裾
曲裾

褙子,又名背子、绰子、绣䘿,是汉服传统服饰的一种,始于隋朝。褙子直领对襟,两侧从腋下起不缝合,多罩在其他衣服外穿着。流行于宋、明两朝。 宋朝褙子直领对襟,两腋开叉,衣裾短者及腰,长者过膝。宋朝女性多以褙子内着抹胸为搭配。明朝褙子有宽袖褙子、窄袖褙子两种。

一般认为襦裙出现在战国时期。因为汉代流行深衣,襦裙逐渐减少。这个时期的襦裙样式,一般上襦极短,只到腰间,而裙子很长,下垂至地。1957年在甘肃武威磨咀子汉墓中发现了襦裙实物,襦以浅蓝色绢为面,中纳丝棉,袖端接一段白色丝绢。裙子也纳有丝棉,质料用黄绢。这一时期的襦裙一般上装窄袖右衽,矩形交领;下裙以素绢四幅连接合并,上窄下宽,腰间施褶裥,裙腰系绢带。

圆领的方便、舒适不言而喻,于今也一样流行。圆领袍衫也称“袍衫”、“上领袍”,袍为夹衣,衫则为单衣,后来被统称为袍。这种袍服的左右襟在胸前交叠掩合后,以衣带或纽扣将衣襟上提至颈部,固定在颈一侧,配合适当的裁剪形成一个圆形领口,这种闭合方式与前代汉服的“交领右衽”迥异,将人体遮挡的更为严密,增强了对风沙的抵御作用。圆领袍最初为直袖或者箭袖,并且作为常服穿着。到了宋明,则发展成为了礼服,官员也穿着较多。形制也发展成了大袖,并有朴子或者各种莽、麒麟等纹样。

直裾指汉服剪裁中前后大身部分的方形平直的布幅。襜褕是典型的直裾袍。汉代字书《急就篇》:“襜褕,直裾禅衣。”而禅衣与同制深衣,衣裳不殊、裾幅通直。 和服的帷子也是直裾禅衣。直裾袍可分为交领直裾袍、圆领直裾袍、直衿直裾袍。直衿直裾袍即典型的宋代褙子。布幅斜裁则称为曲裾。直裾、曲裾相间则称为杂裾。 汉衣冠体系中的一种大身裁剪方式,特点是正直端方的方形衣身。衣服的大襟。以布而无缘,敝而紩之的直裾袍则叫做褴褛。

曲裾出现,与汉族衣冠最初没有连裆的罩裤有关,下摆有了这样几重保护就符合理并合礼得多,因此,曲裾深衣在未发明袴的先秦至汉代较为流行。开始男女均可穿着。男子曲裾的下摆比较宽大,以便于行走;而女子的则稍显紧窄,从出土的战国、汉代壁画和俑人来看,很多女子曲裾下摆都呈现出“喇叭花”的样式。慢慢地,男子曲裾越来越少,曲裾作为女子衣装保留的时间相对长一些。直到东汉末至魏晋,女子深衣式微,襦裙始兴,曲裾深衣自然也几乎销声匿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