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服概述
汉服,是汉民族的传统服饰。又称衣冠、衣裳、汉装。汉服是中国“衣冠上国”“礼仪之邦”“锦绣中华”的体现,承载了中国的染织绣等杰出工艺和美学,传承了30多项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及受保护的中国工艺美术。
汉服“始于黄帝,备于尧舜”,源自黄帝制冕服;后经周朝建制、东汉汉明帝时期修补定型,依据四书五经制定了完备的冠服体系,最终确定完整体系。此后各个华夏朝代均宗周法汉以继承汉衣冠为国家大事,于是有了二十四史中的舆服志。“黄帝、尧、舜垂衣裳而治天下,益取自乾坤”,是说上衣下裳的形制是取天意而定,是神圣的。
与汉人一词类似,汉服中的“汉”字的词义外延亦存在着由汉朝扩大为整个民族指称的过程。如《马王堆三号墓遣册》关于“汉服”最早的记载:“简四四‘美人四人,其二人楚服,二人汉服’” 中的“汉服”是指汉朝的服饰礼仪制度,即《周礼》《仪礼》《礼记》里的冠服体系;而成书于唐朝的《蛮书》的记载:“初袭汉服,后稍参诸戎风俗,迄今但朝霞缠头,其余无异”中的“汉服”指的则是汉人的服饰礼仪制度。
汉服还通过中华法系影响了整个汉文化圈,亚洲各国如日本、朝鲜、越南、蒙古、不丹等的民族服饰均具有或借鉴汉服特征。
历史发展
秦汉时期
秦汉时期的男子,主要穿着的是一种宽衣大袖的袍服,主要分为曲裾袍和直裾袍两类,除了祭祀和朝会以外,其他场合均可穿着。汉代女子一般都将头发向后梳掠,绾成一个髻。此外贵族女子头上还插步摇、花钗作装饰。奴婢则多用巾裹头。汉代女子的礼服是深衣,与战国时不同。还有穿襦裙和裤的。
魏晋南北朝
这一时期的服饰主要以自然洒脱、清秀空疏为特点。这个时期的男子的服装主要是袖口宽大、不收衣祛约束的衫。女子服装在传统基础上有所改进,一般上身穿衫、袄、襦,下身穿裙子,款式多为上俭下丰,衣身部分紧身合体,袖口肥大,裙为多折裥裙,裙长曳地,下摆宽松,从而达到俊俏、潇洒的效果。
唐朝
唐代服饰承上启下,法服和常服同时并行。法服是传统的礼服,包括冠、冕、衣、裳等;常服是一般性正式场合所着服饰,包括圆领袍衫、幞头、革带、长筒靴等。唐代女子的髻式繁复,髻鬓上插金钗、犀牛梳篦,贵族女子面部还有鹅黄、花钿、妆靥等。唐代女服主要为裙、衫、帔。衫裙是唐代妇女的主要服式。
宋朝
宋朝的服饰简朴、严谨、含蓄。唐代的软脚幞头这时已经演变为了内衬木骨、外罩漆纱的幞头帽子。宋代男子服装仍以圆领袍为主,官员除祭祀朝会以外都穿袍衫,并以不同的颜色区分等级。宋代女子的发式以晚唐盛行的高髻为贵,簪插花朵已成风习。宋代的女裙较唐代窄,而且有细褶;衫多为对襟,覆在裙外。
元朝
元朝是由蒙古人统治,蒙古人和汉族衣冠是一个体系,仅仅是发型不同。元朝人的衣服主要是“质孙服”,是较短的长袍,比较紧、窄。在腰部有很多衣褶,这种衣服很方便上马下马。其样式南北方差异不大,但材料贵贱精粗,却差距悬殊。汉族男性发式变化不多,但北方的汉族女性发式较前简化。
明朝
明朝棉布得到普及,普通百姓衣着材料有所改善。明代官员的主要首服沿用宋元幞头而稍有不同。普通百姓服装或长或短,或衫或裙,基本承袭了传统服饰样式,品种十分丰富。明朝时期,一般人所戴的帽,除了过去流传下来的,朱元璋又亲自制定了两种,颁行全国,士庶通用,即六合一统帽和四方平定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