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渚遗址,主要集中在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瓶窑镇、良渚街道境内,地处中国长江下游环太湖流域,年代为公元前3300年至公元前2300年,持续发展约1000年,属于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遗址群。
民国二十五年,浙江省立西湖博物馆的施昕更先生首先在浙江省杭州市良渚镇一带发现并发掘了多处史前遗址。1959年,以良渚遗址为命名地的良渚文化被确认。2007年,良渚古城被发现。2010年,良渚古城的外城得到初步确认。2015年,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发现和确认古城外围大型水利系统。
在所发现的代表中国早期文明的大遗址中,良渚遗址是实证中华5000年文明史的地区之一,是中国和人类的珍贵历史遗产,具有十分突出的重要性。良渚遗址所反映出来的“良渚精神”,是中国文明传统的部分之一,不仅开创了曾经盛极一时的“良渚社会”,而且对当今世界仍具有教育和启发意义。
良渚遗址可实证中华文明的发展特征——多元一体,并真实、完整地保存,它是人类文明发展史上具有杰出代表性的东亚地区史前大型聚落遗址。
关于良渚古城遗址对于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做出了哪些贡献?“中华文明到底有没有五千年,到底五千年前的时候我们是原始社会还是国家社会?良渚古城的发现,这么大的城址,包括贵族墓葬,包括它的信仰,完全可以证明它已经是国家社会。这可以让我们更好地理解中华五千年。”
距今5300年至4300年的良渚古城遗址,为实证中华五千多年文明提供了重要的实物依据。
中华文明延绵不断,已有五千年的历史,具有深厚的历史与文化底蕴,与古代埃及文明、两河文明、印度文明并称为历史最悠久的世界四大文明。与这三个古文明相比较,能够清楚地看出中华文明的延绵不断。在中华文明发展进程中,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儒家、道家、法家、阴阳家、名家、墨家、纵横家、兵家、杂家、农家,还有在街头巷尾讲故事的“小说家”等,诸子百家让中华文明迸发出耀眼光芒。“百家之学”渗透着溯本求源的辩证精神、天人合一的和谐精神、注重人格养成的道德精神、博采众家之长的文化会通精神、以天下为己任的经世致用精神以及奋发图强、生生不息的自强精神等。尤其是儒家创始人孔子把“人”作为理论探讨的中心,在中国思想文化史上首次系统地论述关于人的价值、人的理想、人的完善、人的道德、人际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等问题。儒家最早提出君子“人格”概念,提倡敬老、养老、救济孤独残疾、勤劳勇敢等美德以及大同理想等,这些已成为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
浩如烟海的中华文献典籍承载着延绵不断、传承发展的中华文明。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华文献有过这样的评价:“中国古代大量鸿篇巨制中包含着丰富的哲学社会科学内容、治国理政智慧,为古人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提供了重要依据,也为中华文明提供了重要内容,为人类文明作出了重大贡献。”这里以儒学“十三经”为例来作一简要说明。儒家经书被誉为“经天纬地之作”,西汉时有《诗》《书》《礼》《易》《春秋》“五经”;东汉时“五经”加《孝经》《论语》成为“七经”。唐时《礼》扩为《周礼》《仪礼》《礼记》,《春秋》分别为《左传》《公羊传》《穀梁传》,加上《周易》《尚书》《诗经》,成为“九经”;后又增加《论语》《孝经》《尔雅》,成为“十二经”。到宋代,“十二经”加上《孟子》,形成“十三经”。儒学从“五经”到“十三经”的发展,反映并适应了中国古代社会的政治和文化需要。这些经书具有“经世致用”的鲜明特色,对个人道德修养以及个人对家庭、社会、国家的责任有明确论述,在传统社会起到了以文化人的作用。
泱泱中华,历史悠久,文明博大。 在漫漫历史长河中,中华民族留下了浩如烟海的文化遗产,为中华文明提供了重要内容,为人类文明作出了重大贡献。“深入了解中华文明五千多年发展史,推动把中国文明历史研究引向深入,推动全党全社会增强历史自觉、坚定文化自信,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团结奋斗。